賓翁巴蜀峨嵋之游緣于1932年秋至1933年夏秋之交,期間由上海溯江而上,經夔、巫三峽至巴渝,由瀘、敘往嘉州,登峨眉,觀雪山紅葉之勝。居成都數月,得瞻公私收藏古物甚夥。
春夏之間,又往青城,登軒轅峰,出灌縣,觀離堆分江筑堰處,渡江陵,下渠河,由合川,返滬瀆。得詩百余首,畫稿近二百紙張,為此后自己繪畫面貌的革新和淬煉,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輿靈感。
賓翁有自作蜀行紀游詩中言“我從何處得粉本,雨淋墻頭月移壁”。
潑墨山前遠近峰,米家難點萬千重。
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畫意濃。
——黃賓虹《雨中游青城》
遠游寫生中的黃賓虹
2022西泠春拍
黃賓虹(1865~1955) 峨眉伏虎寺圖
設色紙本 立軸
67×39.5cm
出版:《樸存畫集——紀念黃賓虹先生一百五十五周年誕辰》P113,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說明:吳公虎舊藏并題簽。早年隨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習畫,以花卉、鳥獸見長。尤擅畫虎,曾于網師園中,與張善孖同觀老虎,盡收虎之百態于筆下。歷任北平文化大學、東方大學、上海藝專、南京藝專、廣東藝專等校教授以及北平政府參事、中央黨部秘書、中宣部專員、上海市政府專員、財政部蘇北財政處處長、國民革命軍37師政治部主任、中正日報社長、中國國民黨港澳總支部常務委員、中央經濟委員、東路指揮部總參議、廣東文化運動會委員等職。
本幅黃賓虹最晚年創作的《峨眉伏虎寺》即脫胎受益于巴蜀之行,并直至九十一歲高齡仍積染不輟的代表之作。此時賓翁正處于眼疾手術后的翳始復明時期,畫面中不僅流露出賓翁中年巴蜀寫生之痕跡,還融匯了他晚年黑密厚重的創造性筆墨,不失為賓翁畢生創作之集大成者。
賓翁巴蜀峨嵋之游緣于1932年秋至1933年夏秋之交,期間得詩百余首,畫稿近二百紙,為此后自己繪畫面貌的革新和淬煉,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輿靈感,恰如賓翁自作蜀行紀游詩中言“我從何處得粉本,雨淋墻頭月移壁”。直至晚年,黃賓虹對于蜀中勝景仍念念不忘,每于宵深人靜之時,游弋于巴蜀粉本之間,臨池再領其趣,使蜀中山水成為他畢生重要創作母題之一。
展觀本幅《峨嵋伏虎寺》,畫面中簡練的線條勾勒,在經過層層積染的苔點與墨團的融合映襯下,即是晚年賓翁對于巴蜀山水的直觀再現,又反映出賓翁對墨象把握的朦朧之美。他用積墨、破墨等法,任意積染寫出“黑山黑樹愈見黑墨團團,而又愈見渾厚華滋之象”,可見其筆墨之真諦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
黃賓虹與四川有人合影
左二為黃賓虹1933年
凡熟知蜀中風景者,皆知蜀地濕潤多霧,四季植物豐茂,山崗霧氣之中,山川變幻無窮。
直至晚年,賓翁對于蜀中勝景仍念念不忘,每于宵深人靜之時,游弋于巴蜀粉本之間,臨池再領其趣,使蜀中山水成為他畢生重要創作母題之一,而從本幅《峨眉伏虎寺》中即可見一斑。
峨眉伏虎寺圖局部
余游川蜀,朝夕所見,林巒煙雨。
隱顯出沒,無不摹寫。
草稿蘘橐中,歸而乘興揮灑,
筆酣墨飽,益見自然。
實際上,賓翁通過近一年的四川寫生不但獲得了靈感的積淀,還使繪畫技法得到進一步開拓,其《雨中游青城》詩云:“潑墨山前遠近峰,米家難點萬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畫意濃。”
“米家點”是指“米氏云山”的積點法,或許正是蜀中豐沛的降雨、濃密的苔痕,使得他在畫面的處理上更敢于用墨、積墨、并不斷疊加苔點。“雨淋墻頭月移壁”則形象地表達出賓翁巴蜀之行后筆墨的特質變化和造型的抽象化特點。
展觀本幅《峨嵋伏虎寺》,畫面中簡練的線條勾勒,在經過層層積染的苔點與墨團的融合映襯下,即是賓翁對于巴蜀山水的直觀再現。
留白處更顯墨色之華滋
其實在入蜀之前的1929年左右,賓翁已經開始從早期墨色較為清雅的風格即所謂“白賓虹”向后期渾厚華滋的風格即所謂“黑賓虹”轉化,而蜀中寫生則促使這種轉型的完成和定型。
正如他在題畫詩中所寫的:“沿皴作點三千點,點到山頭氣韻來。七十客中知此事,嘉陵東下不虛回”。可以說經過巴蜀之行后,賓翁也意識到自己即將完成創作風格上質的飛躍。
2020西泠春拍
黃賓虹(1865~1955)蜀游峨眉山水冊十二圖
2702.5萬元成交
在古人墨法的基礎上,賓翁不斷擴充、完善,至晚年仍在墨法上力爭上游。他從法則處求意境追神韻,從高、大、深、厚處入以窺古人之深心,他認為“宋元名跡,筆酣墨飽,興會淋漓”而“明畫枯硬”。
他一方面研究畫史墨法,一方面投身于實踐與創作,總結出濃、淡、破、積、潑、焦、宿用墨七法,最終確立了自己“黑密厚重”的繪畫風格,成就了“渾厚華滋”的藝術追求。其中破墨、積墨的運用更是高屋建瓴,睿智多謀,這依然得益于賓翁三十年代的巴蜀之行。
九十一歲黃賓虹病中作畫 攝于1955年
破墨是在紙上以濃墨滲破淡墨,或以淡墨滲破濃墨;直筆以橫筆滲破之,橫筆則以直筆滲破之,均于將干未干時行之,利用其水分的自然滲化,不僅充分取得物象的陰陽向背、輕重厚薄之感,且墨色新鮮靈活,如見雨露滋潤,永遠不干卻于紙上者。能做到這一點,那么所畫的物象會分外明顯,氣韻也會隨之而生。
峨眉伏虎寺圖局部
賓翁晚年作品中破墨使用比較頻繁,他敢于追求深豁的自然意境和打破畫面原有的形象,有力地表現出他對“渾厚華滋”的深邃追求。積墨要自淡增濃,墨氣爽朗,墨中有墨,墨不礙墨,都是賓翁獨到的論辟。
正如其所言:“作畫不怕積墨千層,怕的是積墨不佳有黑氣。只要得法,即使積染千百層,任然墨氣淋漓。”本作《峨嵋伏虎寺》即反映出賓翁對墨象把握上的朦朧之美,用積墨、破墨等法,任意積染寫出“黑山黑樹愈見黑墨團團,而又愈見渾厚華滋之象”。
峨眉伏虎寺圖局部
對晤作品,細品先生此言,可知其筆墨之真諦已臻出神入化之境。運筆干濕并用,枯潤相融,山石樹木之勾勒,“一波三折”之篆籀筆法,倔強樸實,茂密雄渾;又以淡墨、濃墨、宿墨、焦墨,層層積漬,間以潑墨、破墨,墨色于赭石間相破相融,渾厚華滋韻味立顯,更添山水真趣。
畫中山石、寺院建筑布局巧妙,空白處猶如“靈光”,實為云氣之彌漫,或為山徑之曲折,與墨山之比較,使得黑處愈黑,白處更亮,如行雨中霧山,真可謂渾樸蒼茫、吞吐六合、融會八方墨象的朦朧之美。
峨眉伏虎寺圖局部
幽靜的山林中房屋一二,于豁然開朗處繪一人坐讀其中,這或許正是賓翁心象的自然流露,也是他終其一生追求道法大自然的真實寫照。在這黑乎乎、蒼茫錯綜、深邃莫測的審美體驗中,呈現給人們的是墨象美和黃賓虹那別開洞天的藝術魅力。
吳公虎(1904~1977)
本作《峨嵋伏虎寺》為吳公虎舊藏并題簽。吳公虎(1904~1977),又名世彰、云飛,字一山,廣東中山人。曾在陳樹人門下習畫,受益匪淺。后考入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專攻繪畫專業,畢業時適逢廣東國民政府揮師北伐,受陳樹人影響,投筆從戎。曾任國民政府中央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大代表”等職。后棄政專事美術,成為嶺南派著名畫家。歷任北平文化大學、東方大學、上海藝專、南京藝專、廣東藝專等校教授以及北平政府參事、中央黨部秘書、中宣部專員、上海市政府專員、財政部蘇北財政處處長、國民革命軍三十七師政治部主任、《中正日報》報社社長、中國國民黨港澳總支部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央經濟委員、東路指揮部總參議、廣東文化運動委員等職。畫藝以花卉及鳥獸見長,畫虎尤有盛名。
- 更多拍品 -
2022西泠春拍
黃賓虹(1865~1955) 山圍秋居圖
設色紙本 鏡片
111.5×34cm
出版:1.《浙江四大家》P129,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
2.《虹叟書畫集:紀念黃賓虹誕辰一百五十周年》P193,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
3.《棲霞嶺——紀念黃賓虹誕辰一百五十周年虹叟書畫展專刊》P30,杭州黃賓虹學術研究會,2014年。
4.《經典畫庫 · 黃賓虹山水精品集》P27,四川美術出版社,2018年。
2022西泠春拍
黃賓虹(1865~1955) 湖山清夏圖
水墨紙本 立軸
64×28.5cm
出版:《中國書畫名家作品集》P100,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
2022西泠春拍
黃賓虹(1865~1955) 篆書 七言聯
紙本 對聯
102×19.5cm×2
出版:1.《滄海一粟·古今書畫拾穗》P111,中國臺北歷史博物館,2008年。
2.《虹叟書畫集:紀念黃賓虹誕辰一百五十周年》P435,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
2022西泠春拍
黃賓虹(1865~1955)、劉松庵(1919~1994) 黃山疏木圖 · 行書七言詩
設色紙本 扇軸(雙挖)
54.5×20cm 54×19.5cm
出版:1.《澄懷古道:黃賓虹》P77,香港藝術館,1995年。
2.《浙江四大家》三集P151,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
3.《游心·觀止——2013浙地名書畫·扇面雅集展》P70-71,浙江省博物館,2013年。
4.《虹叟書畫集:紀念黃賓虹誕辰一百五十周年》P386,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
5.《經典畫庫·黃賓虹國畫山水精品》P44,四川美術出版社,2018年。
展覽:6. “澄懷古道——黃賓虹”,香港藝術館,1995年10月至1996年3月。
7.“游心·觀止——2013’浙地名書畫·扇面雅集展,浙江省博物館,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